作為中石化旗下華東沿海某煉廠的高管,李風(化名)每天除了管好自己所負責的工作,還總要關注一下中東的局勢。
“每天上班一打開電腦首先就要看國際新聞,要是中東那邊出什么岔子,我這就要揪心了。”李風對記者說,“我們廠加工的原油都是從中東進口的,當?shù)氐囊恍╋L吹草動都有可能導致我們進口的原油出現(xiàn)差池。”
站在煉廠附近的港口,李風指著遠處的幾個原油裝卸碼頭說:“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就從這里上岸,然后通過這些從岸邊連到煉廠的管道,讓原油進入我們的加工生產(chǎn)車間。”
原油成本占到煉油成本的90%以上,因此,進口原油的價格直接影響到煉廠的利潤。但是,原油的價格牢牢掌握在原油出口國手中,對李風所在的煉油企業(yè)來說,議價的能力微乎其微,“我們能做的主要還是改進自己工廠的技術和管理來控制成本。”他說。
李風所在的煉廠是中石化歷史最悠久的煉廠之一,也是最賺錢的煉廠之一,它見證了中國進口原油從零到過半的過程。
在中石化內部,跟李風一樣密切關注國際原油市場的人還有很多;為了鼓勵煉廠采購到性價比最高的原油,中石化內部還會舉行進口原油優(yōu)秀企業(yè)的評選活動。另一個原油進口大戶中石油,也在進口原油方面費盡周折,比如與原油出口國企業(yè)合資新建煉廠以保障油源。
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但相應的進口價格也較高。中國的原油進口量是如何一步步增加的,現(xiàn)在每年到底進口多少,這些原油是從哪些國家進口的,中國進口原油的價格又是如何成為最高的?
業(yè)內人士認為,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原油進口量仍將繼續(xù)攀升,對外依存度將長期保持在六成左右;未來兩三年內,中國可能就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而由于中國對原油定價影響力的缺失,原油進口價格仍將很難下降。
從0到60%
中國海關總署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中國原油進口量約為2.71億噸,同比增長6.8%,對外依存度約58%,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紀錄。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等諸多機構預測,2013年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將突破60%。
自從中國于上世紀60年代發(fā)現(xiàn)了大慶油田,國內原油消費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基本上都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還一度向日本等國出口原油。
盡管在大慶油田之后陸續(xù)又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油田,但消費的增長遠遠快于產(chǎn)量的增長。到1993年,中國由原油凈出口國轉身成為凈進口國;彼時至今正好20年,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jīng)由0迅速上升至近60%。
對于原油進口飆升感受最大的莫過于國內最大的煉油企業(yè)中石化。中石化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坦言,中國進口的原油絕大部分都由中石化消化,目前公司外購原油量占比已經(jīng)超過80%,負責采購原油的部門以及整個公司,都在想方設法地降低原油的進口成本,比如在國外建設倉儲基地,組建自己的物流運輸團隊等。
中石化通過其控股的中石化冠德控股有限公司在全球收購、新建了多處石油倉儲資產(chǎn),希望提高其石油貿易、倉儲能力、運輸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加其在國際能源市場的話語權。
相關企業(yè)和政府部門一直力推的原油進口多元化近幾年也有所改善。據(jù)卓創(chuàng)資訊統(tǒng)計,從2007年到2012年,中國進口原油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名單并未發(fā)生變化,前兩位一直是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第五位一直是阿曼,此前第三的伊朗與此前第四位的俄羅斯,在2012年互相換了位置。前五位總共進口的數(shù)量占總數(shù)的比重從2007年的約60%下降到了2012年的約50%。
缺少定價話語權
對中國而言,除了原油進口數(shù)量令人擔憂,由于缺少話語權所帶來的高價風險也不容小覷。
從2006年到2012年,中東地區(qū)出口到亞洲主要參考的基準價格——迪拜原油現(xiàn)貨價格由61.5美元/桶提高至109.1美元/桶。相應的,中國進口原油的均價也由每桶約60美元提高至110美元左右。
去年,國際原油期貨均價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年水平,WTI原油均價為94.2美元/桶,布倫特原油均價111.7美元/桶。有媒體報道稱,去年中國進口原油的成本達到110.31美元/桶,進口原油總成本高達1.38萬億元,原油成為中國最大的單項進口商品。
分析師朱春凱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目前約一半的進口原油來自中東地區(qū),因為只有中東地區(qū)才有穩(wěn)定、充足的油源供應給中國。中東各國出口到中國的原油價格主要都是以迪拜價格為基準,再加上一定的升貼水。
中國以及日本、印度等亞洲地區(qū)進口的原油價格普遍高于歐美國家。至于其中的緣由,朱春凱表示,出口國牢牢掌握了定價權,他們認為中國需求量大,只能不斷進口,所以定價偏高,中國企業(yè)進口原油的時候幾乎沒有一點討價還價的余地。
中國的原油進口主要參照英國北海Brent(布倫特)原油價格,布倫特2012年均價111.67美元/桶,而美國WTI原油2012年均價94.13美元/桶。照此計算,中國2012年進口原油均價較美國高17美元/桶。
2012年獲得中石化內部進口原油優(yōu)秀企業(yè)金牌的齊魯石化負責人總結其國際原油采購秘訣是:“緊盯國際原油市場的變化情況,采購性價比相對較高的原油;跟總部相關部門及聯(lián)合石化多加溝通,及時補充稀有油種、機會油種;根據(jù)原油價格變化情況,合理調整庫存,盡可能降低原油采購成本。”
“所謂的采購技巧其實并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標準,價格就擺在那里。中國企業(yè)降低煉油成本的方法只能從自身下手,比如根據(jù)進口原油的品質,相應地改進自己的技術裝備。此外,還可以優(yōu)化運輸?shù)木嚯x和途徑。”朱春凱說。
不過,中石油集團經(jīng)濟技術研究院市場研究所副所長戴家權認為,中國進口原油沒有定價權與進口的企業(yè)本身關系并不大。他說,原油定價權與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密切相關。北美和歐洲的國家進口原油之所以便宜,是因為它們有自己的、有影響力的基準油價,即紐約的WTI和倫敦的布倫特基準價,而中國以及整個亞太地區(qū)都沒有,所以難以獲得定價權。
另外,由于國際原油絕大多數(shù)是以美元計價,所以美國在油價水平方面又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國現(xiàn)在金融衍生產(chǎn)品發(fā)展還不健全,人民幣也還沒有國際化,怎么可能在國際油價的制定方面有話語權呢?”戴家權說。
背離能源獨立
中國的煉廠還在不斷擴能,國內的需求也在持續(xù)增加,對原油需求也仍然會持續(xù)增長;相反,美國這個目前世界上進口原油最多的國家,則因頁巖氣革命的成功,逐漸走向能源獨立,正在逐漸減少對原油的需求。
歐佩克今年3月發(fā)布的預測報告稱,中國原油進口至今年年末或將達到600萬桶/日,中國將自2014年起成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此外,BP集團公布的2013年版《BP2030世界能源展望》也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只是時間可能是在2017年。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雖然進口原油最多,但其出口成品油的數(shù)量也很大,成品油已成為美國僅次于汽車的第二大出口商品。中國目前只是較少量地出口成品油,絕大部分成品油仍然留在了國內消費。
業(yè)內人士幾乎一致認為,中國的原油進口量短期內應該是只升不減。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日前在某論壇中表示,中國原油需求巨大,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9%。
預期進口量增加的同時,中國提升原油定價話語權的前景并不樂觀。戴家權說,對于原油進口國來說,要獲得定價話語權就要有自己有影響的原油期貨基準價,日本、新加坡都推出了自己的原油期貨產(chǎn)品,但在國際上幾乎沒什么影響力。“我國也在計劃推出原油期貨,未來前景現(xiàn)在還不好下定論,不過我個人對此是持比較悲觀的態(tài)度。”
其實,中國油企已經(jīng)在開始努力增大自己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了。中海油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油氣公司尼克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其所擁有的北海布倫特的資源。中海油希望以此加入到北海布倫特的定價模式中,逐步獲得國際油價的發(fā)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