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10時08分,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完成最后一道焊口,實現整體貫通。
中俄二線管道全長941千米,管徑813毫米,起于黑龍江省漠河縣漠河首站,止于大慶市林源末站,與2011年投產的漠大原油管道并行敷設。工程由中國石油管道公司建設并管理,于2016年8月13日開工。下一步將進入投產準備階段,按照中俄雙方合同,將于2018年1月1日投入商業(yè)運營。
這條管道與漠大原油管道和在建的中俄東天然氣管道共同構成我國東北能源戰(zhàn)略通道。按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的增供原油長期貿易合同,俄方在前期向我國年出口原油1500萬噸的基礎上,再增加年出口1500萬噸。中俄二線投產后,將承接每年新增的1500萬噸俄方原油。2018年1月1日起,我國從東北方向通過陸上管道每年引進的俄油將達到3000萬噸。
中俄二線管道線路過境在我國最北點的北緯53度,冬季氣溫低至零下52攝氏度。工程過半的線路在大興安嶺多年凍土區(qū)域,建設者克服松動爆破、管溝開挖、細土回填等難題,并采取管道保溫、加裝“熱棒”等措施,為后期的運營安全提供了保障。
中俄二線集國內管道建設科技之大成,大范圍推廣了焊接自動化、檢測智能化、補口機械化的“三化”施工。自動化焊接占全線路的70%,且平均合格率達到96.3%,提高了工程效率和質量,也為國內管道建設自動化施工積累了經驗、鍛煉了隊伍。
中俄二線通過密集的生態(tài)保護區(qū)。在通過大興安嶺林區(qū)時,經過反復論證和相關試驗,打破常規(guī)用地標準,壓縮了一半的作業(yè)帶,少砍伐420公頃土地上的樹木,其面積相當于1.5個北京頤和園。在7項河流穿越控制性工程中,通過不斷調整方案,全部放棄了影響生態(tài)的大開挖穿越方式,改用頂管、定向鉆從地下通過,其中兩條河流采用了造價較高的盾構方式。